图虫特别策划“旅图十年—我的摄影成长故事”专访,邀请已在图虫注册十年以上,现如今已是摄影圈内所属领域的顶流大咖,想知道他们在拿起相机时是如何思考摄影并拍摄的吗?本期嘉宾:美食摄影师 山林食纪。


曾经想要放弃摄影,在变卖相机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自己最适合的拍摄和生活方式,隐居山林,只为创作心中理想的摄影作品。她的作品让中国传统节气与食物建立起某种联系,但又温婉自然。


点击这里进入→ @山林食纪 的图虫主页

  954088094.jpg


您在2011年11月注册了图虫,还记得当时是如何发现图虫并决定注册的吗?

       我知道图虫是微博上的网友告知我的。当时我甚至还没有自己的相机,对于影像的感知还是一个懵懂并好奇的状态。


我注意到您在初期发布的作品并非为静物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专注于静物摄影的呢?为什么选择了静物摄影这个赛道呢?

       我在2012年购买了相机之后,出于对摄影的完全空白,见什么都拍,当时正好结识了摄影师鱼子,由他引领,接触了摇滚摄影等领域。不仅是这个方向,同时也在人像方面展开过努力,但表现平平,一直也没有什么耀眼的作品。

       直到2015年我决意放弃摄影,变卖相机。在等待买家的过程中,怀着一份永别的心境,记录了很多日常三餐。没想到无欲之下,觅得桃源。我在同年底开创了繁复中式国风的静物拍摄风格,便是后来的山林食纪。

1009334909.jpg


您在图虫上传了这么多组作品,能分享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组作品的拍摄过程或拍摄中遇到的有趣的故事吗?

      其实,我很难去讲究竟哪一组是印象最深刻的,不论几个“最”,它们在我心中,都如瑰宝一般。尤其是2016-2017年间,我隐居乡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最纯粹的心境去思考和创作,完全不被世俗所羁,每张照片都写尽了自己来时的路。

       我举一组作品来讲,就说2017年1月23日发表的《山林食纪 │ 二十四节气》这组作品(完整作品看这里:https://ashin.tuchong.com/120267888/),那是我第一年用自己的风格来表达当时尚未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在我们国家广袤的疆土上,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些探索,有欣慰和喜悦,也有遗憾和感喟。

866204381.jpg

1161575046.jpg

979188241.jpg

       在全网都用风光摄影的方式去关注时,我更倾向于人民的餐桌。节气最大的意义在于农耕指导,至今,我的家乡还是会在一些节气上传承着特别的仪式以示相敬。我在拍摄上,一边参考文献资料,一边会问询父母的相关记忆。最后的作品其实充满了极强的地域性与个人符号。

        二十四节气的拍摄由于时间跨度大,坚持难度高,我一做便是七年。在这个过程里也遇到非常多的瓶颈,我有时候也很想放弃。回看这个系列的作品,我能在其中阅览四季,也能在其中饱读自己的情绪。在完整的二十四节气里,我学会了接受自己高低起伏的人生阶段。


能给大家讲一讲您隐居山林中每日都忙些什么呢?以及整体的心态如何?

        我们现在讲的隐居,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附会。类似于现在很流行的“佛媛”,借这样的形式,去塑造一种流量经济所需要的的人设。在古时候,世间贤才的隐居,则更偏向于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状态,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陶渊明。当然,也有王维这种,财力富余,不问世事的隐士。

       我归纳了自己在乡野之中的生活为隐居,并不尽然。在一个层面上,我的确是脱离了现代社会的一些生活方式,我的主体内容已经是一座又一座山,接触的人也非常地少,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如何建设一个物与场景的关系。单一化的生活工作模式,使得我个人在创作的状态下,频率是与古之先贤在山中隐居有了叠合。

       我是89年出生的,心境尚且浮躁,阅历尚浅,长期在山中居隐,的确是会再度产生对于城市的憧憬。于是我在2018年便搬离乡野,回归城市。这种一种时间线上的因缘,开始与结束,我们都会有感知,随缘而行。

1279802046.jpg

1050557030.jpg


坚持某一项长期的摄影项目是需要不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的,您是如何考量这两个部分的?

      有的时候为了拍摄一组作品,会先花两三个小时上山采摘每个季节独有的植物,也会为了实现一个想法,拉着我的父亲驱车百里去古建里复刻与重现。这些都会大量地消耗我的精力与财力,何况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财富累积的状况下,直接踏入了这个行业,启动了这爿小众的服务内容。

       面对安身立命的课题,我没有秘诀。我不停地创作,我不停地输出,我甚至计算不清楚成本,但这就是一种本命——如果我在创作领域上有了被垂怜的机会,那么商业营销上有短板便是一种本命。我们讲起历史上诸多艺术郎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面对逃不掉的平衡设定,自有合乎的善缘。长长的路上,我遇到过非常多真心协助我的人,他们助力了山林食纪的成长,推动了我更多元地努力。


1255291518.jpg


您的静物作品展现出安静古朴的中国风意蕴,您是如何思考并塑造这种风格的呢?

      中国风是国人内心深处的驻留,我们回避不了田园牧歌在人格和灵魂里的呼唤。

      我从小出生在这片山野之中,浸润在唐诗宋词的文言字句里,后续漂泊四海的浮沉,加剧了我对于家乡对于父母的眷恋。2015年,家里祖宅重建,老屋里翻出许多旧时物件,我对它们感到新鲜,此时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好奇层面。后来有一次,母亲和我说起一些物件在过去的存在和使用方式,习俗内容立刻燃烧了我——对于生灭有时的民间风俗,猛烈激荡了内心的波澜,我立誓要将这一切用影像记录。

       待到今时回望,都是对于时间的迷恋。旧旧的老碗旧旧的勺,静静描述了几十年前,一幅幅平常又动人的生活闪回。

1263417872.jpg


静物拍摄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对于物本身的理解。

       读懂物的讯息,并传递出其中的情绪,这是我在静物摄影上一直在做的事。也许这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很荒谬,但在我的观念中,万物有灵。人类有语言中枢,物也有,只是通过了其他的方式进行传递。

        之前我创造了很多静物拍摄上的一些方式方法,如今在全网广为流传,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许多作品照搬照抄了我在场景设计上的模式,却经不起推敲,破绽百出。还是在对于物本身上,是缺乏理解的。我为什么要放一个算盘?我为什么要将书籍与食物进行搭配?……这些是架构在我的人生经验与社会阅历之上,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流过的泪做过的梦。

1131887261.jpg


图虫上也有相当多的静物摄影爱好者,您可以传授一个最重要的静物拍摄的具体技巧吗?

        我在2018年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邀请,出版了一本《中国风美食摄影》的教学书,其中讲到了很多自己在创作上的一些技巧。当然,时隔多年,书已绝版,我身为作者也买不到自己写的书……

       如今是2023年,让我再讲静物拍摄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我也许会说是真诚——

      1、不要造作,一味地模仿,失去性格是很可惜的;

      2、没有完美通透干净的质感并不是失败,是因为,人生本就不完美。

      3、接受各个阶段的自己渴望表达的方向,面对自己的需求,很重要。

1137850779.jpg


历经十余年年,您依然坚持在图虫发布优质的作品,是什么动力让您使用图虫十年之久呢?

       不得不说,我是比较老派的人,我信任熟悉的事物,也会坚定在自己认为有过恩沐的人事物里努力回馈。图虫网极大地支持了我在山林食纪这个项目上的拍摄,我也通过图虫网认识了非常可贵的朋友,他们都给了我丰厚的支持与协助。

        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作品分享网站,十余年风雨,我也一起见证了图虫的成长路径——纯粹纯净,认真导向,没有什么哗众取宠,坚定前行的一个平台。

1114061490.jpg


十年之间,摄影行业也发生了巨变,AI和手机摄影的出现对传统摄影观念影响较大,您是如何看待未来静物摄影的发展趋势的?

        摄影最开始是模仿绘画,连艺术都称不上,后来闯出了自己的领域,延展出如今丰富的表达。我们与手中这个高精度仪器有了许多联系,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绚烂构建想象,通过这一声快门,抵达了一场又一场的恢弘。我无法忽略与器械的互动,造就的一张照片——如同驾驶一台汽车,操控的快感,并不是结果而已。

        当然,这是摄影师的立场,作为买单的客户,他们的确只需要一个结果。我也看到了非常多AI的作品,精彩绝伦,以假乱真——是一场深刻的威胁。我甚至在夜里辗转反侧,是不是得转行?

        当AI席卷而来,我们每个人都被海浪袭身,没有恐慌是不太可能的。但这恐慌,也不过是对于新事物的未知,对于旧习惯被挑战,而产生的情绪反抗。

1115699682.jpg

        仔细思考,历史的车轮从来向前,并不由人为意志有所转移。那么,在过去的五年十年里,我们又有多少工种,已经被发达的科技所取代呢?目前被电子支付大量取代的纸币,就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彻底改变了国人的生活习惯。科技进步,鞭策了创作者更努力去开发新的思维高度;同时,善巧的创作者,可以兼并科技的成果,一同打造人机交互的全新世界。

         这场海浪打在了每个人的身上,可海浪,也不过是水。